Harlan

好姊妹high tea聚會!

呢個high tea其實應早於六月中就去咗架喇,可惜我病咗太耐,搞到要推遅到而家先去得成……雖然坐唔到窗口位,但今日天氣唔錯,遠望個環境,都令人舒服。

(要人哋四個人share一個menu睇……)

(Menu背後,咁啱上面個spotlight顏色偏黃,令到我影出呢個效果,好有feel耶~~)

我哋叫咗一個high tea tower ($258 for two)同一個stone fired pizza ($198),因為我仲未咳好,所以二人餐入面嘅鹹點佢哋唔敢同我爭,哈哈!

Pizza唔太好食,拾爺睇相已經知個邊唔脆……

至於個high tea tower一樣,平平無奇……其中……

左下個鬆餅「治廷」一食就嗌難食!佢話又硬又乾……搞到我唔敢掂……但「田寧」就話覺得ok,後尾發現上層有butter同jam,塗咗食應該會好啲掛!
右 下﹕當我心思思想食macaroon但又怕食完會咳死時,我想先搞清楚佢係咪綠茶味,咁樣咳死都咳得抵啲呀!於是就問路過嘅侍應佢係咩味,點知個侍應竟然 答我﹕呢個係macaroon馬卡龍嚟架!我真係啤一聲!而家我個樣係咪似鄉下出嚟未見過甜品,我有冇大鄉里到連macaroon係咩都唔知﹖!「亞仙」 話好明顯有問題嘅係個侍應。(問多佢一次係咩味,係咪綠茶,佢先如夢初醒答我係。我當然將成件放咗入口啦,唔好食……)

上兩幅係「亞仙」身先士卒去食嘅甜點,結果佢大嗌好甜!甜到好似食緊粒方糖咁,於是,剩番最後一件時,我就貪得意拎咗兜糖同件甜點合照!「亞仙」見狀,專登挾起一粒放隔離,話要強調強調喎!我怪佢嘥咗人哋粒糖!

埋單$502,擺明食環境!埋完單後,我哋就行出露台影吓相,四個傻婆又做埋啲白癡嘢,因為搵過waitress揸機,結果換嚟hea影……於是,我哋自己影落玻璃到,一把年紀玩自拍!

約定下個月慶祝「治廷」生日,下次去City Art食半自助餐!

浮城 VS 歲月神偷

最近看了兩齣電影 — 「浮城」與「歲月神偷」,觀乎兩片的調子,實在是風馬牛不相及,前者予人沉重之感,後者則輕鬆惹笑,卻原來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兩片皆以都市的小人物帶出香的港歷史。前者以蜑家水上人力爭上游,躋進上流社會為故事骨幹;後者則以鞋匠一家的生活點滴,訴說一個悲情故事。電影的吸引,就是不看到最後,觀眾也未必知道自己看的是一套怎麼樣的影片,原以為沉重的片子,卻有讓人心情抒結的結局,反而調子輕鬆的,卻叫人無恨嗟歎。

先 談「歲月神偷」,頗喜歡影片的調子,明明是一個悲情故事,導演卻捨棄催淚的拍攝手法,輕輕鬆鬆的帶出社會上某個小人物的家庭悲劇,透過這麼一個家庭,這麼 一個故事,我們看的到,並不單單是一個虛構的故事,而是當時社會的各種現象。警察貪污猖獗,小市民辛苦賺回來的錢,都被迫上繳予他們。過年過節中秋,主角 一家辛苦供回來的八盒月餅當中,只有十六分一可以自己享用,其餘全作相贈之用。就是大兒子病倒入院,想要喝一口水,也得付小費予醫院的大嬸,要不然,只有 渴死的下場。盡心做事明明是護士的責任,可是病人想要得到細心的照顧,還是得打償打償。看到這幕,喚起多年前的記憶,母親也曾告訴我,當年入院誕下哥哥 時,她也得預備一堆零錢,要不,有什麼需要時,便沒人理會。不過,從影片中, 我看到的是當時人們貪得無厭的嘴臉,警察收不到賄款恐嚇主角一家,護士得到了兩元的打償還嫌少。以當時一毛錢便能買得一個包來說,兩元絕對不少!醫護人員 該是病人的守護天使,警察的職責亦應是除暴安良,但他們卻利用職權之便向弱勢的小市民加以敲詐,可見當時的貪風已把人們的心靈完全腐化。

社 會風氣雖然腐敗,但鄰社之間卻是守望相助的。影片所見,人們喜歡集結街頭用膳,自家的孩子跑到鄰家的飯桌用膳,鄰家的孩子也可享用自家的美點,誰家安了電 話,鄰舍可自行使用,無分彼此。這種濃厚的人情味,可算是當時貪風盛行的社會中的一道清泉。我想導演以輕鬆的手法交待故事,就算是社會上較腐敗的一面亦只 是輕輕帶過,多少是始終嚮往當時的情懷吧!

如果說「歲月神偷」只是單純的緬懷香港過去,「浮城」的題材則要複雜得多!「歲月神偷」以「家」為主,談的是「情」;「浮城」以「家」為始,卻以「國」為主,談的是「自我身份認同」。若果「歲月神偷」是有關「香港人」的故事,「浮城」則是有關「香港」的故事。

最初以為「浮城」只是單純的講述一個被蜑家人收養回來的華洋混血兒,苦學苦幹後,發達成為洋行大班的人物傳記。入場純為了解當時的蜑家水上人生活,想不到影片的野心卻大至探討殖民統治對港人的自我身份認同之衝擊!都怪自己入場前沒好好做功課,所以對一開場主角望著鏡中的自己釋出’Who am I?’的疑問時,我真的丈八金剛,完全摸不著頭腦呢!

影片故事豐富,前段主要描述主角被收養後的成長故事,後段則主力描寫主角對自我身份認同的矛盾。觀眾從主角的成長過程中,漸漸了解蜑家水上人的窮苦生活,他們說話的口音、生活習慣、特有的習俗,甚至是獨有的鹹水歌也於影片呈現。對成長於以金融為主要經濟體系之香港的我來說,蜑家漁民的一切都是新鮮的。就連「餸尾妹」這個名字也是從電影中學會,原來那時候不少蜑家家庭為了幫補家計,會派女兒到洋船接收廚餘餸尾,再轉售圖利。這些快要被人遺忘的歷史,實在值得人們以各種方式記錄下來。

當 主角長大,上岸接觸的人、事變多後,影片的中心轉移到當時身處殖民地的華人與洋人之間的衝突。華人雖然身處自己的所屬的土地,卻是洋人的領土。在這個彈丸 的殖民地上,就算道理在華人處,最終的勝利者都是洋人。華人再怎麼努力,也難有出頭天。就以主角的好友為例,為公司默默耕耘,以為闖出成績的時候,卻被洋 人奪其功勞,褫其晉升機會。華人與洋人之間的衝突最後觸發六七爆動,可惜影片對是此爆動的描繪只是蜻蜓點水,明明主角的好友涉及事故,影片卻沒有作任何說明,實有有欠交待之嫌。

影片以華洋混血兒為主角,極具深層意義。生於港長於港,以香港為家的主角,不曾懷疑自己的華人身份,直至他人喚其「番仔」,他開始對自己的「半唐番」外形及身份感到迷茫。九七回歸後,原以為自己仍屬英籍的他,因為被拒以英人身份入境,更讓他對自己屬華屬洋的身份產生極大矛盾。主角其實就是我們香港人,我們生長於中國的土地,卻長期受英人管治,於身份認同上我們幾近迷茫。九七年以前,每當香港人向他人提及自己中國人的身份,人家會懷疑香港乃英國的殖民地,不屬中國。若我們以英國人自居,卻又換來沒有紅鬚綠眼的嘲諷。當 年英國將香港交還中國,容許香港人申請英國國民(海外)護照(BNO),讓一眾港人歡天喜地,以為自己可以入籍英國,卻換來無盡失落。那本護照索價不菲, 卻未能為我們提供國籍身份,更遑論是人在異地時遇難,能得到英國的點點幫助。英國人當年進駐香港,為我們開發無限潛能的同時,亦獲得不少利益。想不到離開 前的一刻,仍然要再往我們港人身上撈一筆……雖然,我們損失了金錢,但仍然感謝英國為香港種下了法治精神的根,宣揚自由平等的理念。

故事以蜑家家庭為始亦非常貼題,畢業香港原來只是一個小漁港,蜑家水上人又為香港的原居族群之一,影片以此作主角的家庭背景,就如<<明報>>中的「石琪說戲」所言,更顯出香港靠海為生而又半唐番的飄浮特性。

人物性格方面,主角的母親演活了傳統中國女性的美。蜑 家女性克苦耐勞,身懷六甲仍然助夫出海。對內,把家事打理得井井有條;對外,不容他人欺負自己孩兒。性格亦剛亦柔,面對他人對主角說三道四,使主角對自我 身份產生懷疑時,她會「剛」起來喝令那些三姑六婆勿亂說話。就是丈夫也不留情面,不能對其子動粗,要不,就連家務也懶得打理。面對孩兒,她卻是非常溫 「柔」的母親,鼓勵孩兒讀書,對他們照顧有加。丈夫去世,頓失經濟支柱的她,仍咬緊牙關,想盡辦法照顧孩子。雖然最後也被迫放棄他們,可是她堅決不賣孩 兒,只讓他人收養。及後,為了能與子女相聚,她努力求學考取船牌,其堅毅精神讓人感動。

反觀主角的性格描寫卻略嫌不足,年少時對「半唐 番」外表的介懷還有跡可尋,壯年後卻少了這方面的描繪。雖然偶有事件發生,衝擊他自我身份的認同,可是對於他內心的實際想法,他的行為有否因為而受到影響 的敍述,卻鮮有提及。感覺導演太貪心,一齣電影的時間,實在難以集結太多的慨念,結果,華洋人仕之間的衝突、主角對自身身份認同等主題全都只開了頭,沒了尾。

海外留學的「劉心悠」一角,其性格尚算鮮明,「楊采妮」的角色卻淪為花瓶,她的存在彷彿只為帶出主角情感上跟自我身份認同一樣的搖擺於華洋之間。

個人對電影的表達手法不太喜歡,片中採用大量的主角自白,其用字語調書卷味濃,套於電影當中感覺兀突,彷彿觀眾在翻閱書籍,而非觀賞電影。

喜歡「浮城」的主題,卻不欣賞導演的處理手法。始終影片所涉之題材太廣,導演功力稍有所欠,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也可淪為四不像的劇本。當然,影片不至如此,嚴浩亦非泛泛之輩。「浮城」雖不是佳作,但作為一個以「香港」為題的回憶故事,影片倒值得一看。